•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1950他们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卫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 

    导演:宋坤儒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3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4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5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6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6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7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8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9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2014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得以回家。71年前,那些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最好的铭记是不遗忘,《1950他们正年轻》用镜头记录珍贵的民族记忆,一起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长篇影评

     1 ) 一些零零碎碎的感受

    我对这场战役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电视剧电影塑造的宏大的战斗场面,或者来自于教科书里黄继光、毛岸英等英雄人物。这个纪录片的讲述者是文艺兵,是卫生员…看完之后对这场战争好像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你现在还拉不拉琴啦” “不拉了” (此时我还以为是年纪大了拉不动了 镜头一转 是被炸断的手。 147个人,就回来3个 还有一个手榴弹,我们就同归于尽 一个九十多岁的爷爷说,他们都死了,只有我还颤颤巍巍的活着。 我当时就没想着能回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明知赴死也义无反顾啊) 我去丹东纪念馆没找到,去沈阳也没找到他...我答应要带他回来的… (以前去烈士陵园的时候,看到长长的名单,只会感叹这场战争牺牲了好多人,没想过是真的会有人一个一个名字找下去的。) “你跟你自己子女说过这些事吗” “没说过,自己人不相信自己人,哈哈” (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和陪伴啊) 爷爷奶奶们年纪都很大啦,但提起这场战争大部分都是精神满满的,细节记得也都很清楚。 刚开始看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派文艺兵去,后来看到一个记忆不太清楚的奶奶还能完整的唱“雄赳赳气昂昂…”好像就理解了。 这个纪录片拍了四年,看到最后已经有三位被框起来了,记住他们的故事,他们就不朽。 和平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

     2 ) (有剧透)那些战争相关的镜头和描述,让我难以平静。

    战争是什么?是炮火连天,是硝烟弥漫,是满目疮痍,是血肉模糊,是无数个跟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聚集在一起你死我活。

    不要忘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战争中产生的仇恨。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和平是多么珍贵。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让我动容的细节(可能描述的不是百分百准确还原,会隐去部分词语):

    “有一个人下巴都被打掉了,但是其他都是好的,能看到牙齿舌头嗓子眼。还活着,每天要护士去给他喂饭,没有一个能喂到底的,一般都要两个护士。我喂他最多,他看到我就也比较亲。每次我问他吃饱了么,他就点头。”

    “我去过沈阳的纪念馆,没有找到战友。又去丹东纪念馆,也没有他,连名字都没有。我答应过要带他回来的啊,我还活着,我在这一天天晃荡着,他还躺在那里没有回来啊。”

    “当时下大雪了,敌机忽然来袭,班长让我们就地隐蔽,把新发的大衣翻过来举在头上,因为大衣内里是白色。我两只手举着大衣,就在想‘我还要做手风琴演奏家呢,我的手不能被打到’。我就把手往下缩,正巧缩的时候手就被打到了,我也不能再演奏了。如果当时老老实实双手举着衣服,反倒可能没事。”

    “缸旁边躺了一个人,月光一照吓了我一跳,他一张嘴,山西口音。我认识他,他是教导员。我说我是小北京啊,你是教导员。他躺在地上肠子都跑出来,肠子都发白,血都流光了。他说想喝水,我说这我不能给你。他不能喝水,喝水就不行了。他又想要我的枪,他不想活了,用头一直撞那个缸...他给我一个银元,说妹妹、妹妹。我说我不知道在哪里,他撕开衣服上的标签,背后是地址,山西省xxx。我说那我交给师bu。(后来老人描述,那个人去世后,老人冒着危险找到人帮忙跟他一起把教导员埋了,他还立了一个牌子,写上了去世的人的姓名)。”

    “我每天捡破烂做这个展览馆,我家里人都说你别弄了,我不行啊,我在的一天就要做一天。”

    “我们五个人说去洞口互相摘虱子,晒晒太阳。头发上衣服里全是虱子,就在洞口。有个xx的飞机就飞过去了,我们说快回去往里走,又看他飞过去没有飞回来。我们就没走,还没反应过来呢,飞机忽然就飞回来了,然后我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死掉了,我的战友,我们那时候很好的。”

    “那时候山上没有水源,有手榴dan轰出了一个坑,两边都去那个坑取水。刚开始他们来取水我们就打他们,放冷x。我们去取水他们也打我们,牺牲了好几个人。后来慢慢的,大家就好像有默契了,反正大家都要喝水,谁去取水对面就看着,也不打了。我记得那天是春节,x里给我们包了饺子,我们就吃饺子。”

    “我们每次xx前都要拍照,那天我拍照,他就把手搭在我肩膀上,我说你这像什么样子。我们俩从认识以后一直就比较投缘,就在一起,做事啊什么的都很合。”(老人的那张照片,把牺牲了的朋友那一半折起来了,再也没打开看过,相框里的是老人和朋友搭在他肩膀上的手。)

     3 ) 谁的青春不青春

    除了开头给出了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50年10月开始抗美援朝的字幕外,全片没将关注点给到战争本身上。基本上很少提及这场战争本身的数据,持续时间,大的战役点,战略部署,人员伤亡数据等我们习惯于在课本上和资料上读到的定义性讯息全然没有给出。本片的关注点从始至终,都是个体的人,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人。

    任红举第一个讲述,老爷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作家水平的。两条大辫子,右腿没了就还有点筋,肠子在外面都白了,趴在地上背着她往山上爬,她还在唱着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扑面的画面感。让人一下子被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不是用无人机上的摄像头俯视全局,而是就站在这个人的身边,看着他的表情,嗅到他的气息。

    与不关注战争的大数据相反的,受访的每一个人的姓名、年龄、部队番号、职责却全都明白无误的写在了屏幕上。尤其是番号,说实话,我的确没有细看,也的确记不太住,是第几野战军,第几师,什么连,什么班。但你知道这个信息对他们个人至关重要。就像那个因为纪念馆没有战友名字而痛苦请求导演能不能帮忙递个条子的老兵。就像集结号里的张涵予,就像任红举给李振唐刻的名字。

    中国是讲究集体主义的,所以个体是常常被忽略的。而这部片子让我惊喜的却恰恰是对于个体的关注,而且是最平凡的个体。受访者里最高的职务不过是连长,而且大多数也就是普通一兵。他们为了国家将自己奉献了出去,而那时他们不过十八九,还只是个孩子。

     4 ) 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看完此片,既沉重又感动。 也更让我想起那句:中国人不怕事 也不惹事! 他们说:活着干,死了算。他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战争面前,他们既渺小,又伟大。 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未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影片中,老兵们的口述史无不令人动容。 在轰炸时,救护员扑在伤员身上挡着,心知没用,但希望给伤员内心些许安慰。 救护员在月光中搜寻到受伤的李振唐教导员,他露出了白白的肠子,痛苦得示意对方给枪让他自杀,这种时候却还记得掏出银元拜托救护员转交给妹妹。 军医薛英杰爷爷,讲述被炸伤的同胞没了下巴,露出喉咙眼,艰难地被喂饭,落泪道:他们也有爹有娘啊。 隔壁战壕的中美两军,在唯一的水坑,在这生命之源面前,选择了暂时息战。 五位同志互相给对方抓虱子的时候,黄大菊同志在大家眼前被炸死。 还有一位老兵,一直为自己办的抗美援朝展馆添东西,坚持纪念抗美援朝战士。 最小的兵总是受到大家的照顾,吃得最饱,因为不够饭吃时,大家都会把自己碗里的饭扒点给你。

    打胜战的同时,也死了很多人。 他们还说: "当时动员大家参军,去了147个人,只回来3个。"" "你来的正是时候,你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 熊朝瑞奶奶说: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你死我活,但是不要怕战争。 叶士礼爷爷对烈士们说:“你们以前和我们一起理想的,我们国家,已经非常强大”

    这些故事,这些历史,你一定要去听他们讲!你会感受到那份赤诚,痛苦,感恩。

    《1950他们正年轻》真的好看,是非常有诚意的作品,也非常有意义! 他们的青春无论一开始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是牺牲了自身,保全了国家。现在排片量这么少,真的令人心碎,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 战争与和平的背后都过分沉重,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所有人珍爱和平。 铭记,是对所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好的尊重。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希望大家有时间也能去烈士陵园看看,看看那些碑刻上小小的名字,那里凝练着英雄们伟大的人生轨迹。

     5 ) 他们永垂不朽,他们永远年轻

    1950年是朝鲜内战爆发的一年,也是我们开始真正站立起来的一年。抗美援朝被称为‘立国之战’,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站立了起来。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尽管天寒地冻,尽管危机四伏,他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的背后就是我们,是刚刚从帝国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我们。我们希望和平,但是美帝国主义者却不顾我们的希望,悍然把战火烧到了我们的边境。为了保住我们的和平,他们挺身而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他们的青春是我们的历史,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能够续写我们的故事,他们的功绩应该被我们世世代代铭记,他们永垂不朽!他们永远年轻!

     6 ) 重稀啊 你现在还拉手风琴吗

    因为记错时间错过了开场,在空荡荡的放映厅坐好已经开始了4分钟,一位老爷爷正穿着军装衬衫 坐在好像博物馆之类的背景里讲什么。胸前的徽章排列整齐,闪闪亮。

    五分钟之后开始哭,正哭着陆续进来4个人,一位在吧唧嘴吃爆米花 还有一个男生在玩手机 我在后一排看到他屏幕很亮。

    随着影片进行,不同人讲述 我情绪稍微冷静了一些,前排的声音也逐渐停了 屏幕和后方的放映机是仅剩的光源。然后就是整个影厅一共五个人,除了影片的声音 是纸巾摩擦的声音,吸鼻子的声音。

    -战争是很残酷的。战争是你死我活。

    第一位讲述人是任红举,就是进场看到的老爷爷,精神很足,讲话很清楚,也是我眼睛水包不住的开始。一直觉得战争是个很宏大的词,战略的制定,战场的选取,武/器的调用,战士的配合等等等等,但是时代的灰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万钧的山。缠在石头上的辫子上沾着碎肉,仅剩一只手还握着琴把,失去腿的战友被放在背上 爬上山的路上还在唱歌: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还有“虽然我已经长到十九岁”但只有八十多斤的救护员,也已经是头发花白的奶奶。回忆起怎么背起伤员,“我怎么背得动呀”,“他比我还高 只能拖着”。

    采访的老兵当年差不多都只有17岁的年纪,因此19岁似乎是什么了不得的年长。“当时我还是个小孩” ——小北京,小黄牛,这些称呼仍然鲜活地在他们的记忆里:怕鬼但是在水磨房遇到重伤濒死的教导员,坚持砍下树皮 写上对方的名字插在埋葬的地方,“关勒铭钢笔,在汉口买的”;受伤后悠悠转醒,捂着左眼继续战斗,击退了敌人的7次进攻……

    战争不会因为年龄而给谁优待,但是因为战争 有些人过早地失去太多:因为想做手风琴演奏家而想把手护在胸前,却被炸弹炸掉了右手;镜头转到家里,书架上摆着手写书脊的曲谱,吃饭时用左手拿着金属勺子,右边的肩膀低得很低很低。

    回忆起和美/军在一个山头,唯一的水源是山下的炮坑,双方从一开始的相互放冷枪达成微妙的默契,取水时互不打扰。

    这些细节即使听到亲历者的讲述,听起来也像什么影片片段,聚焦在残酷背景下的个人,每段活下来的经历背后都有长长长长的故事。

    -我现在还记得她,我们是最要好的。

    战争的残酷不止是战争的发生,还有战后给人留下的心理创伤。之前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士兵的战后心理创伤,印象深刻的是电影平静又压抑的氛围和主角视角摇晃的镜头,像酒醉后看的霓虹。而在这里,战争留下的伤痕,不只是失去队友的心痛,活下来的人除了觉得幸运,还有愧疚——无法实现承诺的愧疚,自己还活着的愧疚:不会回想,不和家人提及,在烈士陵园找队友的名字,折起不再打开的合影 肩膀上搭着战友的手……“有人就死在我面前。她叫黄大菊,我现在还记得她,我们是最要好的。”这些名字仍活在幸存的人身上,是永远不会愈合的伤口。

    小时候学要珍惜苦难,感恩苦难。不是的,苦难就是苦难,而战争造成的正是这些苦难中最激烈又长久的一种。并不是苦难铸成了坚强的人,铸成了胜利,而是这些坚强的人,用团结互助 坚韧勇敢 和信念感 铸成了胜利,“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我没办法讲“希望老人家们不再为活着感到抱歉,能够早日走出精神创伤”这样的话。只希望他们能够知道,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诉苦也是没关系的。

    -重稀啊,你现在还拉手风琴吗

    -我在给他们讲一点点抗美援朝的事

    -最后我诉了一点苦

    -我后悔了,不该诉苦

    不管是诉苦还是什么,谢谢导演让我有机会听到英雄们的发声。没有人天生是英雄,但有人以渺小成就伟大 成为英雄。

    -

    因为我后来哭到看不清屏幕,然后记忆有点混乱 现在写着写着又在哭…如果有记错的 前言不搭后语就先这样吧

    没有拉踩比利林恩的意思!!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战后创伤相关的电影 也很好看

     短评

    “他也有爹和娘啊…”“我想成为手风琴演奏家……”“到了战场一看全是坦克,这要是让他们开到东北,那全是平原啊……”“丹东烈士陵园是第一站,没有他(战友)的名字是……”“我回来了,他们还在那边啊…”“你来的正是好时候,晚来几天,我就没有了…”

    7分钟前
    • 冰纡
    • 力荐

    第一个是被炸飞,只剩下两个大辫子在石头上的女孩。“她好漂亮的,是我们的白毛女”第二个是被炸掉半条腿,队友背着她匍匐前进,而她一路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第三个……第四个……无数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少女前仆后继“我个子那么小,我背的动伤员吗?背不动呀!那也要背,那真是……救命啊”“我们去了147个,回来的只有三个。一个胳膊没了,一个腿没了,只有我幸运负伤。”“有时候转移伤员,飞机来了,那我就扑在伤员身上。有用吗?炮弹来了我能挡住吗?没有任何用处,但是这对伤员们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感恩先烈

    11分钟前
    • biubiupiu
    • 力荐

    这片子才是各学校该组织观看的

    15分钟前
    • cainhyde
    • 力荐

    老兵们的口述史,在视角方面不逊PJ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二刷,导演见面会之后补充一些:电影特别好听的配乐,是导演宋坤儒的太太写的,导演笑称主要是不花钱。导演本身做故事片出身,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部院线影片居然是纪录片,试过找更专业的纪录片导演,但都不看好这个题材和形式。他们拍摄了大量的老兵采访素材,因为不够专业,是靠反复看素材去进行剪辑的。导演不希望网络上线,如果到下周没有排片,以后可能只会在电影节和资料馆放映,因为他认为这部电影适合在电影院里认真观看,而不适合现在年轻人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对于没有排片的地区,之后只能考虑重新剪辑和院线版不同的网络版,内容可能会更精简。

    1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力荐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我以为看这部片子我会哭得很惨,但我没有,而是深深被这群可爱的人的坚强、勇敢、充满信念所感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1分钟前
    • 松鼠掉到花盆里
    • 力荐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兵们不断地提“飞机”,我们真的太缺飞机了。

    25分钟前
    • 竹傲风
    • 推荐

    一个人坐在放映厅里看完这部并不算完美的纪录片,银幕上闪过的那一张张和我差不多年岁的脸让我禁不住鼻酸。看着电影的时候在想,也是因为这些年轻稚嫩的脸庞,才有如今的家国。通过这部纪录片,认识这群可爱的人,向他们靠近,了解当时,哪怕一点点也好。“等我老了,扯一根白发,装在你的琴弦上,我们一起唱那好听的歌。”ㅠ

    29分钟前
    • 薗子的荒蛮之地
    • 力荐

    最记得是 片中刘素谦奶奶说 你们再迟几天来 可能就找不到我了然后片尾的名字上 标上了框框...

    34分钟前
    • 养鱼摸鱼来吃鱼
    • 力荐

    每一代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39分钟前
    • N次放映室
    • 力荐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40分钟前
    • 白大漂亮
    • 力荐

    “等我老了 一根白发 安在你的提琴上 我们还演凑”可是他们不会再变老,他们也把灵魂留在了那一年。电影已老兵的讲述和战争场面想穿插,让人冲击到无法喘息。他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有时可能歌还没唱完就会有轰炸,无法想象他们真实的行军,只是他们有信念坚信他们能打败敌人坚信他们有未来。现在的他们看到了胜利,回到了祖国,更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可是他们却无法忘记那一年,更不敢忘记,更不愿想起那场战争。现在他们的生命或许已进入倒计时,却时刻惦记留在异国的战友,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他们回国。而我们却只能做的是铭记,铭记他们,铭记那段历史。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43分钟前
    • 豆豆粒
    • 力荐

    让人感动的主题,不合格的纪录片。

    45分钟前
    • Yuchen
    • 推荐

    数次梗咽,片中大都是平淡的语调,老兵们陷入回忆时的眼神令人心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场立国之战,那群最可爱的人为我们用青春与鲜血换来了现在

    49分钟前
    • 一字千金小可艾
    • 推荐

    那个奶奶说你们再不来我可能就没了。奶奶的战友在一旁说,不会的。在结尾采访列表,那个奶奶已经去了。

    51分钟前
    • 母线暂态
    • 推荐

    #点映# 他们也怕鬼故事,也有文艺梦,也会和情同手足的战友闹不和;她们也爱美丽,也会组成一起梳妆打扮、拍照的姐妹帮。不同的是,那是1950年——青春只能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绽放,便有了一个个真正热血的故事。而这些青春回忆,有的记忆犹新,载入了衣服上的光荣勋章,有的不愿回想,是心中难以填补的伤痛;讲故事的人,时而幽默,时而自豪,时而热泪盈眶,时而陷入沉思。尽管在历史的加成下,意义远大于表达形式,但老兵们在镜头前的神情动态和话语都足以真实还原那段时光,他们直抵人心的声音值得聆听,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些年的人。

    56分钟前
    • 戲味尚宮
    • 推荐

    主创人员创作出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鼓励敬佩。不足之处在于:故事线不清晰显得故事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给下一代作教育警示的片子其实是很不足的。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完全不值。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60分钟前
    • 查毛
    • 推荐

    比任何特效都来的震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致敬

    1小时前
    • 具廷谟(不麦麸
    • 力荐

    先说优点,主创团队创作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敬佩鼓励。缺点挺多的,最重要的一个是纪录片故事线不清晰,显得内容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这个题材,给下一代做教育的目的来说其实是很不足的;另一个是对男性的问题是如何打仗,到了女性的问题就成了爱美爱干净,显示出了男性创作者严重的狭隘。总的来说,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是是不值的,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1小时前
    • 罗曼地瓜
    • 推荐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看到最后这句字幕,有点泪目。

    1小时前
    • 高莫障
    • 力荐

    “我去了丹东烈士陵园,没有他,我还去了另一个,也没有。我想请你们写个条子,我最大的心愿是让他的骨骸回家”

    1小时前
    • 晏昕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